(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月19日,第六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举办“开放科学基础条件建设”专题分论坛,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机构、出版机构和行业组织的负责人,围绕推进开放科学政策、规则、硬件设施等基础条件建设,更好发挥科学资源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服务作用作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刘筱敏主持了本场分论坛。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顾昕就如何在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开展科学数据共享,如何在合法合理范围内兼顾作者的知识产权利益等问题展开探讨, 认为科技期刊应关注出版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隐患,关注个体数据和整体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总监Emma Wilson分享了RSC近年来在开放科学生态下的优秀实践方案,认为开放科学对提升科研效率、保障研究质量、推动科学创新和促进学界联合具有积极作用。
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延红结合公司业务,介绍了国内出版社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科技公共服务系统,以及基于自主平台开展的开放获取出版实践。
PLoS亚太事务总监Elaine Tham的报告从编审政策、期刊特征和工作流三个角度分享了PLoS支持开放科学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建立一个支持开放科学的期刊计划,并指出“信任”的建立需要在出版透明性、完整性、严谨性三方面同时努力。
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开放科学总监王重芳围绕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平台三要素,介绍了施普林格·自然有关开放科学的政策与服务,尤其是根据中国学者与机构的合作需求所提供的解决方案。
瑞士前沿出版社全球公共事务主管Stephan Kuster就“促进开放获取与公平获取”作视频报告,认为开放科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使科学研究更易获取,保障科研诚信,推动科研创新和技术发展。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数据出版实验室副主任姜璐璐以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DB为例,介绍国内数据共享平台的国际化建设实践,展示了ScienceDB开展科学数据存储与开放获取的做法与成效。
在互动环节,与会代表就如何区分科学数据中的敏感数据、科学数据和论文的关联及相互影响、科学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等话题与嘉宾进行了对话和研讨。约80名与会代表参加本场分论坛。
原标题:《开放共享:第六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关注开放科学基础条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