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传递──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
3、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4、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5、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6、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
7、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
8、 (三)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9、 1.理论基础 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10、 2.基本程序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11、 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12、 3.教学原则 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13、 4.辅助系统 需要一定的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设备和相关资料。
14、 5.教学效果 优点:能够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5、缺点:一般只能在小班进行,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教学需要 的时间比较长。
16、 6.实施建议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切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17、(四)概念获得模式 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18、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
19、 1.理论基础 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
20、他们认为分类是把不同的事物当作相等看待,是将周围的世界进行简化和系统化的手段,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来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
21、布鲁纳认为所谓的概念是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
22、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
23、在界定概念的时候需要五个要素:名称、定义 、属性、例子以及与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
24、 2.基本程序 概念获得模式共包含这些步骤:教师选择和界定一个概念—教师确定概念的属性──教师准备选择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呈现例子—学生概括并定义—提供更多的例子—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正确概念—概念的运用与拓展。
25、 3.教学原则 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26、概念获得模式是采取“归纳—演绎”的思维形式。
27、首先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一些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
28、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还需要进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属、种、差别等方面去理解概念。
29、为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应该把与概念相关的或相似的概念、逻辑相关概念、相对应的概念等等进行辨析。
30、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31、 4.辅助系统 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
32、 5.教学效果 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33、 6.实施建议 针对概念性很强的内容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做很好的梳理。
34、(五)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的7要素,并提出“七段”教学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35、 1.理论基础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
36、 2.教学程序 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37、 他的教学七步骤中的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外部的各种情况,内部情况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是指学习环境,它的组成要因素有:个别差异、元认知、环境因子。
38、动机是学习新知识的各种诱因,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情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
39、组织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相互联系、联想、构思、建立模型。
40、应用是对新知识的初步尝试,它的构成要素有:参与、尝试、体验、结果。
41、评价是对新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之后的评定,它的组成要素有:告知、比较、赋予价值、选择。
42、重复是练习与巩固的过程,它的主要组成要素有:强化、练习、形成习惯、常规、记忆、遗忘。
43、拓展是把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构成要素有延伸、迁移、转换、系统、综合。
44、 3.教学原则 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非常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最后生成学习结果。
45、教师在利用这种模式的时候,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46、要考虑各种步骤的组成要素,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
47、 4.辅助系统 一般的课堂环境,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师。
48、 5.教学效果 这是一个比较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发教学内容它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他想要的教学效果。
49、 6.实施建议 教师应该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具有一定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就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50、(六)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51、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52、 1.理论基础 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53、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54、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55、 2.基本程序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56、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57、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58、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9、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60、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61、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62、 3.教学原则 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63、 4.辅助系统 巧设情境,合作学习。
64、 5.教学效果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5、 6.实施建议 创设情境适时抛出问题,注意情境感染与熏陶作用。
66、(七)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
67、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之一。
68、他是德国教育实践家M·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69、 1.理论基础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70、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71、 2.基本程序 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范例教学”主张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范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原理的模式。
72、所谓范例性地阐明“个”案,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从而获得反馈信息,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73、 3.教育原则 要遵循这个基本顺序:从个别入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
74、 4.辅助系统 选取不同的带有典型性的范例。
75、 5.教学效果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76、 6.实施建议 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学,范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