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和“压舱石”。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调结构力度加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设进度不断加快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实现高精度合龙、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开工、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全线通航……今年以来,一批交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刷新进度,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构建。上半年,我国交通投资高位运行,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83万亿元,同比增长9.1%。
(资料图)
上半年,我国能源领域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国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23.9%。国家级重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持续显现,省级及以下项目投资增势强劲。
新疆库尔干水利枢纽实现截流、贵州凤山水库大坝封顶、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隧洞贯通、我国首个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重大项目开工……上半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进度好于去年同期。新开工项目数量达到1.76万个,特别是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为历史同期最多。全国落实水利建设投资7832亿元,较去年同期多352亿元,增幅4.7%;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254亿元,同比增18.1%。
今年以来,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重大工程扎实推进,成效持续显现。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2%,其中铁路运输业、水利管理业投资分别增长20.5%和9.6%。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6.2%,其中5G、数据中心等信息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1%,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融合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1%。
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表示,上半年,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前5个月加快0.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7.1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比前5个月提高10个百分点。
支撑稳增长补短板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一方面,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对投资和就业带动效应强,在扩内需方面效果显著,也有助于弥补短期民间投资乏力的影响。另一方面,重大项目投资可补齐重要基础设施与新基建短板,推动我国在能源转型、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化等领域不断加大创新投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既利当前又惠长远。以水利领域为例,上半年,湖北姚家平水利枢纽、四川三坝水库、广西下六甲灌区等24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分布在14个省份,投资规模超过千亿元。这些工程既有重大引调水、重点水源等水网骨干工程,也有防洪工程、大型灌区建设工程,将在保障防洪、供水、粮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表示,将争取下半年再开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保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进度。
扩大交通有效投资是稳增长的现实需要,也是交通运输补短板的务实举措。今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加快项目审批,对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124个公路水路重点项目出具工可批复文件或资金安排意见,涉及总投资5013亿元。批复18个重点公路项目设计方案,涉及总投资2235亿元。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李传光表示,下半年,将以联网补网强链等方面为重点,加大中央资金保障力度,提高中央资金使用效益。持续推进交通重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跟踪调度指导,确保重大项目按期完成。
规模有望适度扩大
进入三季度以来,各地重大项目密集“上新”,建设提速。8月7日,广西举办首次重大项目“审批直通车”活动;7月30日,新疆涉及能源、产业等领域的70个标志性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刘立峰认为,聚焦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大有可为。例如,适应城镇化品质提升要求,促进市政设施结构和功能优化;持续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城镇管道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能力,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建设;强化防汛抗旱、防风抗潮、防震减灾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促进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
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刘立峰认为,应统筹使用中央预算内资金,避免支出重叠交叉和事权下沉,从而形成中央投资合力,真正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给予资金较为困难的中西部地区项目前期资金补助,加快提高项目成熟度。周茂华建议,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优势找准定位,为重大项目提供长期限信贷支持;通过金融机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更好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在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全面梳理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完全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等3类项目清单,搭建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通过项目推介会和平台等公开发布项目信息,帮助民间资本更好了解和参与项目实施。
“综合考虑到我国宏观政策稳增长的力度有望适度加大,下半年我国重大项目建设规模将适度扩大,项目落地进度有所加快,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周茂华表示。
(责编:申佳平、陈键)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