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名的大臣之一,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而且单纯的论功劳,曾国藩还要在另外三人之上;为何呢?因为曾国藩是湘军的领袖,李鸿章不仅是他的学生,而且李鸿章的淮军还是曾国藩一力促成的,骨干都是湘军精锐搭建的;而左宗棠也是出自湘军,虽然和曾国藩关系不大,但多少有点联系。
曾国藩崛起于太平天国祸乱天下之际,当时清朝廷拿太平天国实在是没办法,军队腐朽,拿着制式军械还打不赢拿菜刀拿棍子的太平天国军,丢城失地一溃千里;清朝廷只得让地方组织团练,期望他们能稍微阻拦太平天国军一下。而曾国藩,就是朝廷任命的团练组建者之一;其实啊,这曾国藩就是个正儿八经的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也没学过什么兵法韬略。
但朝廷的命令下来了,也没办法,于是就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开始组建团练,不会的什么就学吧,别说,还真给曾国藩琢磨出点东西,他将带兵练兵之法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平时练兵带兵什么的都让那些将军校尉们去做,他主抓思想纪律,还特地编了首军歌;别说曾国藩这一套还真有用,后来湘军历经了无数苦战、恶战,硬是死战不退。
曾国藩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转型的如此成功,在率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一举成为清朝乃至历史上的一员名将,正儿八经的儒将。不过在曾国藩组建湘军团练之前,其实就已经是朝廷中的从二品高官了,而且他在官场上的事迹还非常传奇,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要知道普通人十年可能一级都升不了,就算上面有人,十年最多也就升个三五级就很不错了。
更为关键的是,这曾国藩读书也不是特别厉害,虽然刻苦,但自他考试以来,就没得过前三,最好的成绩也不过是长沙府童子试时考了个第七名;后来考取了秀才,在乡试的时候也仅仅排名第三十六,成了个没什么名气的举人,但好歹能参加会试了;结果两次参加会试都没考上,直到第三次会试的时候,考取了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这同进士出身什么意思呢?就是名义上有了,但不是正统,如果哪个犄角旮旯有缺呢,就从这"同进士出身"你的人里挑一个,还要各种送礼才有机会,这与正儿八经的进士是有区别的。如果没有特殊的机缘,可能一辈子也就是个县令之类的小官了。但曾国藩运气好啊,因为曾国藩被军机大臣郭佳·穆彰阿看中了,因而成了穆彰阿的门生。
这穆彰阿是谁呢?穆彰阿出自满洲镶蓝旗人,虽然不是上三旗,但至少也是个旗人,他的父亲郭佳·广泰曾任内阁学士、右翼总兵;这穆彰阿也算是有才,并没有像和珅那样以"文生员"的身份踏足官场,而是参加旗人科举,考中了进士,后一路平步青云,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后又升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左都御史、漕运总督、工部尚书直至入军机处。
其实在清朝官场,只有进入军机处才算是正儿八经的成为真正的高层,此后穆彰阿又继续高升,比如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而且还晋封太子太保,获赐紫缰。而且还曾主持乡试三次、会试五次,并在覆试、殿试、朝考等考试中评选文章,还充任编纂国史、玉牒、实录等史料的总裁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很多知名之士都受过他的引荐,因此在朝中党羽众多,号称"穆党"。
而且穆彰阿深得道光皇帝信任和器重,在朝中权势极大;有穆彰阿的提携,所以在之后朝考中,曾国藩列一等第三名,而且道光皇帝还亲拔曾国藩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为将来曾国藩的平步青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由此可见穆彰阿的权势之强,受皇帝之喜爱。正是有穆彰阿的帮助,曾国藩才实现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壮举。
但在穆彰阿下台后,曾国藩的日子也就不好受了,虽不说被贬,但也基本没有更上一层的机会了;后来更是因母亲去世而回家丁忧,这官员回家丁忧个两三年,要是朝中无人帮忙的话,基本上就很难再回官场了,即便回去,也没位置了,最多就是个闲职。但曾国藩运气好,组建团练与太平天国作战,以自己的方式重入中枢,最终官至总督,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连朝廷都不敢轻易动他。